中色盧安夏穆裡亞希濕法冶煉廠跨越重重技術障礙實現全面達產達標
2018年01月03日

2017年12月23日18時,隨著今年最後一批陰極銅板出槽待運,地處贊比亞的公司出資企業中色盧安夏穆裡亞希濕法冶煉廠累計年產銅40,600噸,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創項目投產以來最好水準,全面實現達產達標。

穆裡亞希濕法煉銅廠總投資3.4億美元,設計年產4萬噸陰極銅,是公司的重大投資專案之一。幾年來,在該公司持之以恆地的努力下,濕法煉銅廠全體員工苦幹實幹加巧幹,攻克了一道道設計、工藝、生產技術難題,工藝技術不斷優化,產量和效益不斷提升。

跨越技術障礙,高溫攪拌浸出工藝成功應用,開拓者終有收穫。濕法煉銅廠的原礦性質複雜,若採用普通的攪拌浸出工藝,銅浸出率只有30%。試驗表明,只有在加熱的情況下,礦石的銅浸出率才能進一步提高。蒸汽加熱系統既是生產不可或缺的裝備,也是控制成本過高的沉重枷鎖。在普通攪拌浸出工藝輕裝快行的時候,濕法廠的攪拌系統必須負重前進。在濕法煉銅行業,採用大功率電鍋爐加熱礦漿,尚無先例。因此沒有經驗和資料,更沒有標準和規範。這項工藝從“紙上談兵”到工業應用,這其間需要跨越的技術障礙,是攪拌系統試生產階段必須要解決的問題。2012年3月,攪拌系統建成投入試生產。為了儘快打通流程,濕法廠全體員工放棄了節假日休息和回國休假,每天工作12小時,風裡來雨裡去,連續奮戰了一百多天。多名員工累倒下了,病癒出院又重返崗位。2013年,攪拌系統處理礦量達到199萬噸,超過195萬噸的設計能力。在打通流程的基礎上,濕法廠深入探討複雜難浸礦石工藝特性,實施大量工藝設備改造,優化工藝參數,攪浸浸出率達到82%。高溫攪拌浸出工藝的成功應用,為處理同類複雜難浸礦石提供了範例。

被視為“禁區”的堆浸場,難題層層破解、產量節節攀升。濕法煉銅廠的堆浸系統在非洲規模最大,由於原礦中的粉礦含量高,當地雨季時間長、年雨量達1200毫米的自然條件,曾被不少業內專家視為不適合採用堆浸工藝的“禁區”。自2013年堆浸系統開始噴淋生產以來,濕法廠積極探索、持續攻關,在雨季築堆熟化、料液導滲、堆面排水、邊坡穩定等技術工藝方面取得創新突破,優化淋浸作業工藝制度、科學控制礦堆投浸進度,協調全年均衡生產。浸出週期縮短了300天,浸出液銅濃度提高了4克/升。浸出堆閉堆前,平均銅浸出率達到72.89%,高於72%的設計指標。產銅量以每年增加5000噸快速提升,開創了堆浸工藝在非洲大規模生產應用的先河。

萃取電積產量、品質雙提升,成果來源於豐富的實踐積累和精細化管理。在逐年提升產能的同時,全年A級陰極銅品質合格率達99%以上,萃取劑、溶劑油噸銅消耗量低於業內平均值的50%,處於同行業領先地位。

推行計畫維修,促進生產發展。設備是工藝技術的物質載體。多年來,濕法廠大力推進工藝設備改進和優化,全面實施計畫檢修。2017年,攪浸系統設備運轉率達到93%,破碎篩分系統設備運轉率達到82%,分別超出設計標準3%、15%,為全年原礦處理量突破460萬噸(設計能力為450萬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安全第一”深入生產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濕法煉銅廠的作業環境複雜,生產工藝中的易燃易爆和危化品多,潛在的危險源點遍佈廠區,安全環保的責任重大。多年來,濕法煉銅廠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方針,嚴格執行各類安全生產規範要求。建立健全了各類專項應急預案和檢查制度,加強日常檢查和隱患處置,做到安全專案、處理時限和責任明確,獎罰分明。自投產以來,濕法廠始終保持無重大安全事故、無重大環保事故的良好記錄。

不忘初心,砥礪奮進。2017年,濕法煉銅廠深入推進提質增效、扭虧脫困攻堅戰,實現產量效益雙豐收,噸銅成本下降249美元。其中噸銅酸耗下降0.74噸,噸銅電耗下降14%,利潤創公司成立以來最佳。 

 


 
(供稿:中色盧安夏 劉勇)